党建风采
【线上学党史】“庆建党百年,学百篇党史”第九十一篇至第九十五篇
第九十一篇 经济发展新常态
经济发展新常态,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而作出的重大判断。其主要特点是: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工作时首次提出“新常态” 重要论断。201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一重要论断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立足大局,把握规律。
2014年12月9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在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从9个方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判断,是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而得出的,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要求,使现阶段中国经济的发展有了明确的理论依据。201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经济发展新常态”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重大思想的指导下,党中央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持了我国经济稳中向好、稳中有进,推动了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第九十二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十八大后党中央在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1月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这一政策。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整体改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通过供给侧改革,我国微观经济主体活力被激发,为我国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发展经济既要重视需求侧,也要重视供给侧。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宏观调控总体而言是以需求侧管理为主的。需求侧管理曾对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发挥了重大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产生的副作用日渐显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也进入了下行的通道,增长速度从此前的两位数下降到一位数。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下行的基本态势不变,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对这种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认识到当前我国经济“结构性”问题最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于是审时度势地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策。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对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精准施策。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积累了庞大的经济总量,基数拾高后,连续多年的两位数增长已经不可重复了。今后必须坚持把改革发力点转到调整经济结构上,在保持总量增长的同时,实现结构优化。同时,随着我国由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各种矛盾集中爆发,而各种矛盾的产生往往是因为发展存在诸多短板,出现结构性问题。推进结构性改革就是协调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关系,在破解难题、补齐短板的同时又巩固和厚植原有优势,让中国经济健康发展、行稳致远。
第九十三篇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如期实现“2020年农村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的目标,创造性地提出的扶贫开发新理念。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伟大的历史使命,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调研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过程中,创造性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理念,开创了扶贫开发事业新局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做到六个精准: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理念指导下,我们终于打赢了脱贫攻坚战,补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块短板。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理念的指导下,党和政府改革原有扶贫思路和方式,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变“输血”为“造血”,坚持“六个精准”要求,推动“五个一批”工程,努力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一系列问题,全力决战脱贫攻坚。经过8年持续奋斗,到2020年底,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
第九十四篇 打铁必须自身硬
“打铁必须自身硬”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全党同志作出的严格要求,也是新时代深化全面从严治党的郑重宣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了“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号召。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了“打铁必须自身硬”,强调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打铁必须自身硬”体现了党把自身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的决心。真正做到“打铁必须自身硬”必须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在201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同志提出了“打铁必须自身硬”的要求,并特别强调,在新时代要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以党章为根本遵循,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统筹推进党的各项建设,抓住“关键少数”,坚持“三严三实”,坚持民主集中制,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纪律,强化党内监督,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坚决纠正各种不正之风,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第九十五篇 监督执纪“四种形态”
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的具体体现。“四种形态”具体是指在监督执纪时: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约谈函询,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党纪轻处分、组织调整成为违纪处理的大多数;党纪重处分、重大职务调整的成为少数;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成为极少数。“四种形态”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针,清晰划出了“治未病”“正歪树”“治病树”“拔烂树”四道防线,有利于监督执纪“对症下药”。
“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一直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永葆肌体健康的重要法宝。惩戒在于警示,治病为了救人,目的都是帮助犯错误的党员改正缺点,避免讳疾忌医、有病不治,达到不可救药的地步。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正是传承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强调“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只能是极极少数”,使“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针的边界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把握运用好“四种形态”,在发生小问题的时候就及时处理和约束,才能防病于未萌、治病于初起,改变要么是“好同志”、要么是“阶下囚”的状况,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教人”的目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