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

关注微信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健康科普 >>健康管理

健康管理

快来看吧!专家为您支招如何抗血栓

字号: + - 14

  血栓形成或栓塞是导致心、脑和外周血管事件的最后关键环节,是致死和致残的直接原因,没有血栓就没有心血管事件。近几年血栓性疾病越来越多,发病年龄也越来越轻。对于血栓的形成与防治很多人其实并不了解。血栓如果按照形成部位不同,可分为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同样是血栓,动脉血栓与静脉血栓发生的机制和后果却是截然不同的,预防方法当然也是各不相同,下面我们就一一解说这些不同。

1.jpg

  1.动脉、静脉血栓形成为什么有“红”“白”之分?

  血栓是由不溶性纤维蛋白、沉积的血小板、积聚的白细胞和陷入的红细胞组成的无结构团块。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有三个:即心血管内膜损伤、血流状态的改变、血液凝固性的增高,这三个因素任何一个都可能会导致血栓形成。血栓根据成分的不同,可分为白色血栓、红色血栓。动脉与静脉因其不同的生理环境,在血栓形成机制上也不同,动脉血栓多数是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基础上形成的,斑块破裂后暴露富含脂质的脂核和胶原蛋白,使血小板黏附、激活和聚集,形成富含血小板的白色血栓,即动脉血栓以白血栓为主,主要是由血小板和少量纤维蛋白组成。如稳定型冠心病和部分急性冠脉综合征、缺血性脑血管病、周围动脉狭窄闭塞等均属于动脉血栓即白血栓。静脉血栓的形成,除手术和损伤原因以外,多与血流缓慢、引流不畅及血液的高凝状态有关,静脉血栓是由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及红细胞组成的红血栓为主。如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及由此而发生的肺栓塞就属于静脉血栓即红血栓。

2.jpg

  2.为什么动脉系统血栓以抗血小板为主,而静脉系统血栓却以抗凝为主?

  根据动静脉血栓形成的不同机理,预防与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动脉系统由于血流速度快,凝血因子、纤维蛋白等不易相互聚集和发生反应,因为都被快速的血流给冲走了,不可能停留下来,因此也就形成不了血栓。然而当动脉血管内膜发生损伤时(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小板则会通过其“手指”牢牢地抓住损伤的内膜,并在此安营扎寨,并召集过往的“狐朋狗友”(凝血因子、组织因子、纤维蛋白等),进而“占山为王”形成血栓。至此,我们知道动脉血栓形成主要是因为血小板在“搞事情”,故而治疗上主要以抗血小板聚集为主。临床上,我们对于稳定的冠心病患者都要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如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片等)。

3.jpg

  那么,再说说静脉系统血栓,由于静脉血流速度慢,凝血因子、纤维蛋白、红细胞等容易聚集抱成团,进而形成血栓,那么其形成血栓的幕后主谋是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因此治疗上主要给予抗凝,抑制凝血“瀑布”中凝血因子的生成及其活性,进而阻止纤维蛋白形成,不让其进一步“招兵买马”,网络红细胞、血小板等使其“队伍”壮大!所以说静脉系统血栓的药物治疗主要以抗凝为主,临床上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或者肺栓塞的患者给予抗凝治疗就源于此。抗凝药物常用的有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另外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利伐沙班、达比加群也越来越被重视。

  3.为什么房颤患者预防血栓要用抗凝治疗?而不是抗血小板治疗?

  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要素是因为其血流速度慢,甚至涡流,从而易形成血栓,故而才应用抗凝治疗。房颤时,由于心房处于蠕动状态,丧失了收缩功能,因而此时左心房的血流处于缓慢流淌状态,特别在左心房的凹坑处(左心耳),此处的血液形成涡流,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易在此处停留,进而形成以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网为主的“静脉”血栓,即其血栓形成的本质是血流缓慢所致。这就类似于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机理,故而临床上房颤患者为预防左心房血栓形成的治疗以抗凝为主,如用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

4.jpg

  4.急性心梗的患者,早期抗栓治疗为什么抗凝和抗血小板药都用呢?

  急性心肌梗死多是由于冠脉血管内不稳定斑块破裂,诱发急性血栓形成,导致冠脉供血急剧减少或者中断,进而导致相应的心肌发生持续缺血、缺氧所致。最开始时由于血管堵塞不严重,血流速度快,其他凝血因子聚集不起来(被血流冲走了),只有血小板可以通过自己的伪足牢牢的抓住破损的斑块,也就是说此时形成以血小板为主的血栓(白色血栓)。然而随着时间的延长,当血管严重堵塞甚至发生闭塞后,其远端的血流速度就会逐渐减慢甚至停止流动,那么这个时候远端就形成以纤维蛋白和红细胞为主的血栓(红色血栓),此时的治疗既要进行抗血小板聚集,又要进行抗凝。

  5.为什么说防治血栓形成防控危险因素识别高危患者更重要呢?

  及时正确识别高危患者并给予正确的抗栓治疗是防止事件发生的关键。动脉血栓形成起源于动脉粥样的斑块破裂,明确诊断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启动包括抗血小板在内的抗动脉硬化治疗是毋庸置疑的,而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往往是那些看似正常,其实随时有风险存在的“正常人”。这些“正常人”通常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吸烟、压力过大和缺乏运动等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他们就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高风险人群,如果不及时使用有效抗栓药物,随时可能导致悲剧发生。

5.jpg

  对于动脉系统血栓的预防,应致力于控制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在此基础上服用有效抗血栓药物,才能从根本上降低风险。静脉血栓形成多与血流缓慢、引流不畅及血液的高凝状态有关。预防静脉系统的血栓形成,则应着重避免引起血流减慢的因素,长期卧床、下肢有创伤、术后的病人,以及久坐如长时间坐飞机者、石膏固定下肢、癌症及口服避孕药等,都是高危人群。因此病人术后应规范抗凝,尽早离床活动;长时间飞行者要注意定期活动下肢及适当的穿戴弹力裤袜,促进下肢静脉的回流;口服避孕药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服药。

  临床进行抗栓治疗时,首先要识别出高危人群(需要抗栓的人);其次要根据血栓形成机制选择合适的抗栓治疗策略。这些还不够,因为往往“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要知道抗栓治疗同时会有出血风险,应该由专业医生对患者缺血风险和出血风险进行综合评估,权衡利弊,给予患者一个最有利的决策,方能化险为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