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力
3月“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健康月
随着人们生活压力加大,生活方式转变,加之人口老龄化等问题,脑血管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成为城市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之一,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75%-85%左右,主要临床表现为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造成患者意识障碍、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及失语等损害,且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不仅给患者身心造成极大的痛苦,也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为将这种致残率极高的疾病对患者的危害降至最低,市中心医院特推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健康月活动,期间,专家定期出门诊,全月头+颈血管成像(CTA)检查8折优惠。
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表现
1.突发短暂的偏侧运动或感觉障碍; 2.复视、单眼一过性黑矇; 3.短暂语言功能障碍; 4.眩晕、恶心、呕吐; 5.交叉性运动和感觉障碍; 6.一过性意识丧失或猝倒发作。
高危人群
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血脂异常、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长期酗酒、吸烟人群;肥胖人群、长期缺乏运动人群;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者;长期服用避孕药、凝血药物人群;颅内、外血管狭窄者。
治疗方案
传统治疗手段:一般治疗和特异性治疗,如吸氧,控制体温、血压、血糖;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扩容、扩血管治疗。
现代治疗手段:在传统内科治疗的基础上,近年来逐渐发展完善的介入治疗技术已显示出明显的优势,介入治疗是在计算机控制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支持下,在血管内准确对病灶进行定位,并对累及人体神经系统血管的病变进行诊断和治疗,从而实现闭塞、狭窄血管的扩张与重新塑型,恢复缺血组织供血的治疗目的。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如脑梗死、脑动脉狭窄等疗效确切。
现代治疗手段:在传统内科治疗的基础上,近年来逐渐发展完善的介入治疗技术已显示出明显的优势,介入治疗是在计算机控制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支持下,在血管内准确对病灶进行定位,并对累及人体神经系统血管的病变进行诊断和治疗,从而实现闭塞、狭窄血管的扩张与重新塑型,恢复缺血组织供血的治疗目的。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如脑梗死、脑动脉狭窄等疗效确切。
健康链接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技术以放射影像技术为基础,其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是介入治疗的前期准备和基础。目前,DSA已成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检查的金标准,可用于寻找脑血管病病因;诊断血管本身病变;检查脑内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了解头面部富血管性肿瘤术前血供状况;观察颅内占位病变的血供与邻近血管的关系及某些肿瘤的定性;进行头面部及颅内血管性疾病治疗后复查。
技术优势
1.微创诊疗:通过经皮血管穿刺进行远端部位血管内插管,微创完成与病变相关的诊断和治疗; 2.定位精确:操作在可视状态下实施,介入导管能准确到达病变部位,进行各种特定的诊断和治疗; 3.适应症广泛:该技术可直接观察血管内的病变,介入导管沿血管进入人体相应部位,实现各种诊断和治疗,使某些以往难以治疗的疾病得以治愈; 4.疗效明确:该技术通过导管直接将比对剂、药物或治疗器械输送到病变部位,并可反复实施,与其他介入技术联合应用如急性脑梗死的动脉内接触溶栓等; 5.副作用小、并发症少:在医学影像引导下实施的微创治疗,且以局部治疗为主,可减少药物的剂量,降低药物的全身性影响,实现出血少、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 技术现状
bwin唯一官方网站必应神经内科自2011年起开始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已成功进行该介入手术50余例。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介入的诊断及治疗后,患者二次发病率为零。
出诊专家简介
刘长喜 主任,主任医师。1984年毕业于大连医科大学,研究生。省神经病学会专业委员,市自然科学神经内科学学科带头人。
擅长脑血管疾病、脑炎、面神经炎、格林巴利综合征、多发性硬化、末梢神经炎及癫痫等神经内科疑难病症的诊治。曾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发表国家级论文5篇。
每周二、周五13:00——16:30 门诊楼(7号楼)6楼专家门诊
曹群,副主任医师,1999年毕业于锦州医学院,研究生在读。曾赴北京天坛医院进修学习神经内科及神经介入治疗。 擅长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主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多种方法治疗、颅内感染、神经系统的变性疾病、周围神经病、神经-肌肉接头疾病治疗等,获院新技术评审一等奖1项,发表国家级论文4篇。
科系:神经内科
出诊时间:每周一、周四、周五上午9:00—11:00
出诊地点:周一、周四、周五:门诊楼(7号楼)2楼神经内科
工作日其他时间:住院教学楼(3号楼)10楼B区
咨询电话:2225241